聊五行属什么行?
“五行”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上古时期对自然界的一种理解方式——五方、五色、五时等概念,是古人把世界的构成分为五个不同的部分,并且给不同部分分别赋予相应的形象特征或性质描述。这些特征和描述在《尚书·洪范》中进一步概括为金木水火土五种基本属性,成为后来建立以五行学说为中心的理论体系的基本元素。 到春秋战国时代,人们已经形成比较完整的关于五行的理论,认为宇宙万物都可归于五行之中,而五行之间存在相生相克的关系(见下图): 这种观点在汉代被董仲舒发展成为一种社会政治秩序的解释模式——天人感应说,并得到西汉朝廷的支持,此后一直影响中国数千年,直到五四新文化运动之后才逐渐退出历史舞台。
“天干”“地支”起源于春秋战国时期,起初只是用来记载年月日等计时单位,它们最早是以十进位的方式来定义时间单位的,例如甲子一日,甲丑二日等等;但到了秦汉的时候,由于阴阳五行的出现,干支开始被赋予了特定的意义,即十天干和十二地支按照固定的顺序两两相配来表示年、月、日和时辰。
于是,一个完整的中国古代纪年法便产生了:以天干中的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循环搭配地支中的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组成60个干支。六十甲子依次如下: 值得一提的是,这60组干支的组合方式看似随机实则暗藏玄机:其中每10组都恰好包含了5个单数和5个双数,而且每组组合所对应的日期也各不相同(36天),这或许正是古代人们选择这套算法作为纪年的原因。每个天干都有自己的颜色和代表元素,这也为五行学说中每一种属性的具体含义提供了依据。
至于“八卦”的概念,虽然它早在商代就已经出现了,但是直到周文王时才真正发展成一门完整的易学系统。在易学系统中,八卦分别代表了八个基本的卦象及其相对应的八种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分别是乾(天)坤(地)艮(山)震(雷)巽(风)坎(水)离(火)兑(泽),每一卦由三条长短不一的线条组成,如下图所示: 人们还在八卦的基础上衍生出了六十四卦,以及更加复杂的预测模型——“周易占卜”就是其中最著名的例证之一了。除此之外还有用于占吉凶祸福的纳甲法、用于测人事成败得失的梅花易占法以及其他各种占卜方法。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八卦已经成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象征符号之一了!
我们不难发现中国传统哲学中蕴含着丰富的数理思维成分,而这些思维又与现实世界有着密切的联系。中国古代先哲们通过长期的观测和思考,将自然界中各种要素抽象化为一种具有特定结构的体系,并将其应用于各个领域中去解决问题;他们不仅创造了丰富多彩的易学思想体系,也为现代科学的发展带来了重要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