味五行属什么?
“五味”中的“五”指颜色,即青赤黄白黑,而“味”在五行中属“湿”。《黄帝内经·灵枢》中提到:“五味入胃……各归其所喜。”这里的意思是指,食物进入人体后,首先遇到的是脾胃,脾主运化,胃主受纳,脾胃配合完成了食物的消化吸收过程。 脾与胃通过经络相互连接,经络通畅在治疗疾病时非常重要,特别是对于脾胃虚弱的人,常采用舒经通络的方法来治疗。另外,《黄帝内经·灵枢》中还提到了“五味所聚”,这个“聚”字非常有趣,它是指五谷杂粮经过脾胃的消化吸收后,重新排列组合,供给五脏六腑和四肢百骸利用的过程,也就是“五味所聚”的意思。 人体摄入的食物经过口腔、食管、胃等多个部位的吸收,最终营养遍布全身。所以,从身体接纳食物的角度来说,“五脏所喜”更为准确。
那么,为什么“五脏所喜”中的“心喜苦,肺喜辛,肝喜酸,肾喜咸”呢?因为“五味入五脏”是一个科学抽象的概念,它并非具体特指某一种味道的食物可以滋补某个脏器。 例如,人们认为红色入心,喜欢吃红辣椒就成了“心喜辣”的表现;而有人爱吃胡萝卜,也常被解释成“心喜胡(红)萝卜”。其实,这些食物对心脏的作用是很弱的,也没有直接补心的效果。它们之所以能够影响人体的阴阳之气,原因是多方面的: 比如,红色食品一般含铁丰富,而对于缺铁性贫血的人,适当多吃含铁的食物就能纠正这种症状。由于高铁食物可提升血液携带氧的能力,因而对人体的精神、情绪都有良好的调节作用。再者,食物的颜色和营养物质的含量不是正比关系,不能单纯依靠食物的颜色来决定食用的数量。
用五味来论养生是非常粗糙的办法,缺乏细致辨证的思想。现代人普遍饮食不节,嗜甜如命,如果再用“五味”理论来指导食疗,显然不合时宜了。 现代科学的发展已经能够精确地测量出人体营养素的情况,只要根据体检报告做出有针对性的饮食建议就可以了。至于“酸、咸、苦、辛、甘”之五味,已渐渐被科学替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