驮五行属什么?
汉字,是汉民族几千年文化的传承,它既承载了古圣先贤的智慧,也反映了社会发展的进程,还浓缩着中华五千年文明的血与泪。 然而,在现代汉语中,“驮”字的使用频率却越来越低了,甚至到了“生僻词”的程度;而在古代汉语中,“驮”字的出现频率是相当高的[1]。这究竟是为什么呢?
先说“驮”的意思。《说文解字》中的解释是:“驮,载也。从马得声。一曰直佐切。”“载”有“承载、运送”之意,由此引申出“承担、受劳苦”等义。而“驮”就是“用肩背着(东西)”的意思。例如《战国策·燕策三》中有“吾非敢求马也,欲以塞责,马不可得也。”其中“担”是指“用肩抬”、“扛”的意思,而“驮”则偏指“用背压”、“负”的意思。可见,“驮”的古义和今义差别还是比较大的,这也导致了它在现代汉语中使用的频率很低。
再说“驮”的形变。我们仔细观察“驮”字就会发现它的字形是由“马”和“得”组成的。其中“马”是声旁,“得”是形旁。古人造字是非常讲究的,有时候一个字会使用两种方法制造字形(异体字),一种是像“驼”这样,偏旁部首都写出来的,而另一种则是像“特”或“犊”这样,只用偏旁中的一笔(简笔)来表示。“驮”在古代有两种异体字分别是“馲”和“驮”。现在的简化字统一采用了后者,即“驮”。而前者如今多用于地名,例如新疆吐鲁番地区的“駞城”。
最后说“驮”的字音。研究汉字学的人都知道,汉字的字音字调都是随着时代的变迁而改变的。“驮”字也是如此。在唐代,它的声调是去声,在宋代,它的声调是上声,而现今,它的声调是阳平。所以,古代的入声字在今天的普通话里多数都变成了阳平字。这种变化其实是很复杂的,我在这里就不再多说了。需要提一句的是,现代吴语中还保留了入声的特点,在发音上和现代普通话有较大差异,因此许多吴语区的人读音正确率较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