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的五行名为几画?
这个五行的名字,是有出处的,《礼记·檀弓下》里有记载的, “子柳之母死,子夏吊焉。既葬而营斋,曰:“吾尝闻之:丧欲速贫,祭欲速毁。”” 这句话的大意是说,子夏曾经听人说:办丧事要越快越好,办祭祀仪式也要越早越好,这样越能尽早脱离贫困; 后来这句话被演绎成了 “办丧要快,办祭也要快”或者“办理丧葬要趁早,办理迎神赛会也要趁早”等等。 再后来,这句名言就演化成了我们今天的成语:趁荒赶早。 当然,这里说的“早”是相对而言,意思是不要拖拖拉拉,要尽量抓紧时间。
但我们现在讨论的不是这句成语,而是“五行”这个名字。 五行这个名字是怎么来的呢?也是来自《礼记》,在《王制》篇里,有提到 “命乡简不帅教者七夷,贯五刑之属”。 这里的五行指的是五种刑法,也就是古代五刑。 用现代的话翻译一下就是 “让乡亲们监督那些不遵守教育的人,犯七种错误就要用肉刑(墨、劓、剕、宫、大辟)处置。”
有人可能会问了,这跟五行有什么关系呀? 问题就在这句话里的五个字 “贯五刑之属” 上。为什么是“贯”而不是“判”或者其他字? 这个字很有意思,它上面是个“贯”,下面是个“伍”。可以理解为两人为一伍,五人为一排,十人为一队……如此循环往复。 而五刑正好是五种刑罚,所以把五刑叫做“五行”,也颇有意思。
那么这种处罚的方式有没有实际案例呢?就有! 在春秋时期,晋国大夫赵鞅和荀寅因为背叛公室,被惩罚“戮之,以徇于周邑”,就是用车裂的刑罚,用五马分尸示众,据说当时还“观者成行”,看来这是相当残忍而又刺激观众眼球的一种死刑了。 后来这个词的意思逐渐扩散,泛指各种刑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