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份于五行属什么?
五行的起源,最早出现在战国时期齐国邹衍著作《五行大义》中,书中认为五行是指“金、木、水、火、土”五种物质,它们互相滋生、互相制约,处于永不停息的运动变化之中 到了汉代,五行被引入了阴阳学说,并形成了一套完整的理论体系。《淮南子·天文训》中指出,“天圆如弹丸,上面有五色,青赤黄白黑,周而复始;地支也有一十二,分别对应十二辰。而十天干与五行相对应:甲为木,乙为卯,丙为火,丁为午,戊为土,己为申,庚为酉,辛为亥,壬为子,癸为丑。并且天干与地支相互配合,构成了“六十甲子”。
随着道教的兴起和东汉张陵创制“五斗米道”后,以老子李耳为化身的“老君爷”开始受到宗教徒的顶礼膜拜。为了宣传道家思想,道教徒们编撰了大量典籍,其中就包括东汉魏伯阳著写的《周易参同契》。这书里面把五行进一步细化,将之与天干相生相合进行了搭配,形成了我们现在最熟悉的“甲己合土,乙庚合金,丙辛合水,丁壬合木,戊癸合火”。
从战国到汉代再到魏晋南北朝时期,关于五行的记载越来越详细,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特别是道教将其奉为“五行大帝”,在道教的经籍和符篆中,经常出现“五行”,人们也对它愈发敬畏。 隋炀帝时,由于沙门慧远的倡导,佛教也开始在中国流行起来教义,并逐渐与中国本土文化融合,形成了独具中国特色的佛学。
随着佛学的广泛传播,作为佛教本源的印度文明也逐渐传入了中原大地。而“五戒十善”“五蕴八正道”等佛教术语,便是在这个时候传入中国并在民间普及开来。
唐朝建立后,社会经济空前发展,人民生活水平得到大幅提高,同时期海外贸易也十分兴盛。在这样的大环境下,印度文明通过海上丝绸之路源源不断地流入中国境内。“四大菩萨”之一的观音菩萨传说就是这时候由梵文翻译过来并备受人们供奉的。而五行中的“金”“木”“水”“火”更是有了明确的含义——“金者,西方之物,其色白,阳气极,故云‘金’。
木者,东方之物,其色青,阴气动,故云‘木”' 水者,北方之物,其色黑,阴阳气交而成海,故云‘水’”火者,南方之物,其色红,阳光炽盛,故云‘火’”。 宋朝时,理学兴起,人们崇尚“天人感应”“太极阴阳”,五行学说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关注,它的地位甚至已经超越了中医,成为了人们了解自然规则的一门实用哲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