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经五行各代表什么?
五行是自然界的现象,也是古代劳动人民探索自然规律的结果,它被古人用於推算一切事物的关系和变化。 五行分别是水、火、木、金、土,其中每个元素都用三笔完成书写,而每笔都代表一种含义。我们可以从五行的文字来推测它的含义了。 五行的“行”字,上面是一横,下面是个干,表示天地之间有一种线条连著的象形图,也就是字中的“丨”,这种笔画在古代被称为“竖”或者“直”。
五行中,“水”“火”“木”“金”“土”分别有三“竖”,意味着它们的属性分别为阴(水)、阳(火)、阴(木)、阳(金)、阴阳(土)。在阴阳五行当中,只有阴阳这两种力量是动态的,因此五行之中,只有水和火各自拥有两个属性:温热和寒凉。其他三种元素的属性都是不温不热,即不是大寒也不是大热,而是平和的。 五行之中的每一元素,用现代的哲学观点来看,都是一种对立统一的矛盾体,它们彼此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共同推动了自然界的变化。
我们人体的器官、经络、气血也都与五行相对应,并且保持相对平衡。当人体某方面的功能出现偏颇时,身体的平衡就被打破了,此时通过补充或抑制相应器官的功能就可以达到调节的目的。中医用的药材大多是天然原料,它们进入人体后,通常会通过五行加以调整。比如,木属中药有疏肝活血的作用,如果人体处于肝气郁滞的状态,可以通过服用柴胡、香附等药进行疏肝解郁;如果是因为外伤出血,可以用荷叶炭、棕榈炭收敛止血。
易经五行相生相克的关系及其代表什么 即金、木、水、火、土五类宇宙本原。这种思想认为,宇宙万物是由金、木、水、火、土五种本原或者五种不同的本原所构成的物质之间的相生相克、互相转化而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其相生相克(生克制化)的次序为:
相生:金生水、水生木、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或母生子)。以次相生之次序依次类推,则为:水生土,木生金,火生水,土生火,金生土。
相克:金克木、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或子克母)。以次相克之次序依次类推,则为:木克水,火克金,土克木,金克火,水克土。五行的“生”与“克”是促进和制约的两重关系,称为“生克制化”。若“克”过度或不及, “生” 过度或不及,都会破坏五行之间的协调平衡关系。这种关系失调,称为“相乘”、“相侮”。相乘,即“母气不能制约太过之子气”的现象;相侮,即“子气反侮不及之母气”的现象。乘和侮二者是相互关联的,一般某一行被侮时,又会去乘另一行。若为相克太过,又称为“相胜”。五行学说认为,宇宙间皆由五种元素(五行)相生、相克,不断运动,相互制约,构成和谐相适的体系。用五行来说明宇宙间的万事万物,将宇宙间的现象,抽象归纳为五种性质,即“象”。并且将自然界的五种物质的客观存在和运动形态及其相互关系,用来说明自然界乃至宇宙万物各个事物内部以及事物之间的相互关系和变化。如以五音、五味、五色配五行;以五脏、六腑、形体、官窍等配五行;以一年的五季配五行等。
五行相生则平顺通泰,相侮相克则灾变丛生。因此,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五行不仅用于解释宇宙秩序,而且还是预测、占卜的主要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