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季出生五行属什么?
“五行”是古人总结的一套用于描述世界万物的系统,它被引入中医用来阐述人体的体质、疾病等情况。 “五形”即金、木、水、火、土,分别对应的颜色是白、青、黑、红、黄。 冬天对应的是冬水,所以冬季生人(农历十月立冬到十二月大寒)的五行属性应该是属水的。
当然这是从宏观上来看待人的五行属性,具体运用时还要结合节气、月份以及每日时辰的变化来看。 例如出生在冬至后第一个节气小寒的人,此时天气寒冷,水开始结冰。
从气候特点来看,此时天气寒冷,主封冻,所以这一天的五行属性为寒水。 但仅仅根据四时的特点来论断五行有时并不是那么准确,还需要结合月份的具体变化进行分析。 例如以上所述的小寒节气,在农历十二月(腊月)初十以前,也就是在腊月初期之前,此时的五行依旧属于“寒水”;但如果是在腊月中旬以后,比如到了腊月十八,这一天进入“小寒”并且“大寒”之后,腊月十八之后的五行就不再属于“寒水”了。
因为天气逐渐由寒冷转向温热,所以这期间的五行属性应该为暖水。 具体一个人五行的判定需要考虑诸多因素,并非像计算机程序那样只要输入时间就直接得出结果。否则也不会出现“同姓同名相同年龄的人五行不一定完全相同”的情况了。
在传统典籍中对季节和五行的配属有具体阐述,比如《素问·五常政大论》中说:“西方白色,入为辛味,散而收之,上为太阴;北方黑色,入为咸味,走而不守,上为太阳;东方青色,入为酸味,发散而荣,上为少阳;南方赤色,入为苦味,入而复出,上为少阴;中央黄色,入为甘味,通达而合之,上为厥阴。”这段话讲的就是四时五方的颜色、五味、阴阳以及情志与五行之间的相互关系。
春天,五行属木
按照阴阳五行家的说法,木是生长事物的象征,因为春天是万物生长的季节,所以以木配春天。春天的代表色是青色。木的典型代表物是苍耳,因为这种植物的籽粒和根茎都能向不同方向伸展,与木的生发之性相符应,所谓“木曰曲直也”。
夏天,五行属火
夏季的代表色是“赤”和“红”,与火热之气相应。火是温热、光明之物,所以与夏天炎热的气候、植物茂盛的景象相应。心与火相配,由于血热行疾,所以容易发生汗、衄等出血性疾病,也是心脑血管病高发的季节。另外,这个季节各种热病极易流行。
夏天又分了三个阶段,分别为初、盛夏和末。在时间上初夏从5月5日或6日开始至6月6日或7日,主长夏,长夏从这天开始到7月7日或8日。主盛夏,盛夏从这天到8月7日或8日为止。这个月的节气有芒种和夏至。
秋天,五行属金
“金”性肃杀,具有清洁、收敛、收敛、强大、刚劲等特点。由于秋天有金气主令,肃杀之气渐起,“使公孙容其根,令百草绝本萎苕”,树木凋落、草叶枯萎,一派肃杀景象。所以以金配秋。此外,秋主燥,易干枯。
秋季也分为三个阶段,分别为“新秋”、“中秋”和“暮秋”。初秋从阳历8月7日或8日开始至9月8日或9日结束。中秋从这天开始到阳历的10月7日或8日。进入暮秋一直到阳历的11月6日或7日。这个月的节气有立秋和秋分两个节气。
冬天,五行属水
冬季配水,水性寒凉、滋润、下行,和冬季寒冷、降雨降雪的气候特点相符。“肾与志为恐,与水通,水寒而清肃,其畏则溺也”,冬季因为严寒之性为肾所主,容易发生溺水、冰冻、身体寒冷缩敛而畏缩不前。
冬季也分为三个阶段,为“孟冬”、“仲冬”、“季冬”。孟冬从阳历的11月7日或8日开始至12月7日或8日结束。从这天开始进入仲冬到1月5日或6日。最后进入季冬直到阳历的2月3日或4日。冬季的节气有小雪、大雪、冬至和小寒四个节气。我们最常过的春节,在这三个阶段都有可能度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