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行和月份怎么分?
在古书当中,对“五行的生克制化”记载的比较多,而对“五行的方位、季节、颜色等”记载的就比较少了,很多人就根据对前者的理解来推论后者,结果往往大相径庭。
以土生金为例:土主信,色黄,居中央,四季末两个月(子午)属土(实际是地支本气);金主义,色白,居西方,秋季属金……这样划分是有一定道理的,也是符合实际情况的。 同样,木生火,木主仁,色绿,主东方,春夏属木(实际是地支本气);火主礼,色红,主南方,夏季属火……这样的分配方法也没有问题。 但是,水克火,水生木,火克金,金生水.…那么,哪方是火,哪方是金呢? 事实上,古人并没有把五行固定地对应某几个具体的地支或天干,而是“随时令而变化”的。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这样描述四立的定义——“立,始建也;春,始动也;夏,假也;秋,肃也;冬,终也。”可见,“四立”指的是节气,而不是指农历月份——立春、立夏、立秋、立冬。与之相对的还有“四时”——春季、夏季、秋季、冬季,这是二十四节气里的“四立”,也就是四个节气的起点,如立春。
那么,为什么用“立春”“立夏”“立秋”“立冬”来定义“四立”呢?这是因为这四个节气有明确的天气特征——立春气温升高,万物复苏;立夏万物生长,郁郁葱葱;立秋天气由热转凉;立冬草木凋零,大地封冻。 从夏至冬至,太阳由北及南移动所经历的时间正好一周期(365天),从春分到秋分,太阳由东及西移动经过的大圆,与赤道垂直,与地球公转轨道面成23°27′(角度之差)的倾斜。 立春后白昼一天比一天长;立夏时天地间阳气最盛;立秋阴气渐长;立冬阴阳相交。 如此循环往复,周而复始。
所以,“四立”实际上就是四季的四条界限,每季第一个月为“孟月”,第二个月为“仲月”最后一个月为“季月”。用现在的话来说,“四立”即是“四个节气”,每个月都包含一个“孟月”、一个“仲月”和一个“季月”,共有三个节气。 如此,则五行中的每一行都有八个阶段,分别跟八卦中的八个小卦相对应,如下: 这样,就可以把一年的12个月分为8组,每组对应一枚八卦标识。每月的第一个节气属于该组的第一个标识,称为“当令者”;其余七个节气依次属于该组的第二个、第三个……标识。
例如,正月为寅月,立春为第一个节气,因此“卯”标识为当令,其他节气顺次属“辰”、“巳”……二月惊蛰为第一时,故“辰”标识为当令,其他节气属“巳”、“午”…以此类推。 需要说明的是,每年的日期都是按照公历计算的,而五行属性则是按照农历计算得到的,两者之间需要换算——公历每月30天或者31天,一年365天或366天,每个节气大约15天左右,每个中气大约10天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