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为什么有演员?
“香港为什么有演员”这个问题问得挺奇怪的,就像是在问“英国为什么会脱欧”一样奇怪。 因为人家本来就有啊…… 就好比你在街上走着,突然看见一个人和你长相很像,于是你脱口而出就问:“你为什么长得像我?”这显然是很奇怪的很无赖的问题。
但若是你走在街上去,看见有人长着一张和你一模一样的脸,然后冲着你大喊:“为什么要长这张脸而不过我!”这就是很正常的了——因为人家本来就是要长这张脸的嘛…… 同理可证,香港本来就有演员的呀……
一说起香港的艺人,人们想到的总是成龙、周星驰、刘德华等等内地观众非常熟悉的名字。 但其实最早的港产片里的艺人都叫作“戏子”(详见《1903年的港片影星》)。比如这个叫林岭东的戏子在《火烧圆明园》里扮演一个太监。
后来到了六十年代开始,“戏子”渐渐变成“演员”。但不管是“戏子”还是“演员”,它们的英译都是Actor;而最早出现“演员”二字的港片是1964年曹达华和吴楚帆主演的《双侠客》。 所以从名字上可以肯定的是,香港从六十年代开始就确实已经有了演员这一行。
只不过那时候内地的电影业已经处于绝对垄断地位,香港的电影行业要完全依靠内地的市场(见拙作《香港电影十年回顾(1978-1987)》),所以演员的来源当然也主要是内地。 从七十年代至今,香港演员主要分为两类,一类是本身就在内地娱乐圈发展的演员,如成龙、周星驰等,他们一开始就是在内地出道并走红。另一类则是通过训练班培训后入行的新人,比如古天乐、刘青云。
虽然香港电影公司几乎全部都是港资企业,但电影公司所招募的演员来源并不局限于本地。早年的电影公司往往同时拥有“国”、“粤”两个剧组的建制,有的甚至还设立了专门培养“洋人演员”的部门。因此六七十年代的港产片中经常会看到张德甲这样的外国人饰演的角色(详见《张德甲,一个被忘记的洋人明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