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潮鸭是什么?
“北京潮”是“Beijing Cuisine”的简称,这是1984年由北京市烹饪学会正式命名的。它是在继承发展历代宫廷菜肴的基础上,吸收西方饮食文化和日本料理的某些特点,创新而成的新派中国菜。这个称呼后来也常被用于指代制作此类菜肴的厨师。 说到“潮”这个词,不得不提一提它的来源——粤语。“Cantonese Cuisine”指的是广东菜;而“Chaozhou Cuisine”中的“chao zhōu”是指潮州(今广东省潮州市)。因为近代广州开放较早,外国人和他们的食物较多,而毗邻惠州的潮州作为出海口,海外交流也相对频繁,因此当地菜品中吸收了较多的西式做法。
当然,这种融合并非始自清末民初。明末遗民郑成功在泉州建港屯兵之际,为了犒劳士兵,就常做用香料调味的炸烤羊肉、羊排等西餐。再早一点,元代杭州马可波罗记述的“烧卖”——实际是一种在蒸熟的面皮里包入肉馅的馄饨——很可能就是受西餐影响而形成的点心。但像今天这样的粤菜和西餐的明显融合,则大概始于清末。 在北京,最早的“西菜中作”通常被称为“官菜”或“宫菜”,其特点是选料严格,刀工精细,风味独特,讲究火候,清鲜不腻。比较典型的例子如“油焖大虾”(虾胶加调味品拌匀后,裹蛋清液下锅油炸至熟)、“焦熘鱼片”(鱼片粘面糊经热油煎炸至成熟、呈焦黄色时的菜肴)等等。这些菜现在多为大众喜爱的佳肴。
至于“潮味”,那可是老广们引以为豪的看家本领!但凡有点条件的饭店,都会有一两个拿手“潮菜”。而在北京,能吃到“潮菜”的饭馆也不在少数。比较著名的是“新燕春酒家”(现已撤销),这里做的“凤爪酥”、“煎焗鱼骨”、“椒盐玉米”和“萝卜糕”,可谓“地道”之极!此外还有“西湖春天”——原名为“小江南”,据说曾经因为老板姓郭,被老饕们戏称为“郭胖子”——在这里不仅能品到正宗的杭帮菜,还可以吃到精美的“宋嫂鱼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