穹顶之下结局了吗?
4月15日,大气环境污染治理聚焦“3222”治霾重点,其中“22”就是指用两年左右时间,全面实施重点地区、重点产业、重点区域、重点领域等“四大重点” 防治大气污染。“穹顶”之下,雾霾治理这场持久战何时才能结束?
自从播出以来,《穹顶之下》成了大家谈论最多的话题,尤其是许多中小城市,一些平时雾霾不太重的城市,被《穹顶之下》的负面舆论所笼罩,影响了市场情绪,打击了经济发展,破坏了城市形象,造成了极其负面的影响。
《穹顶之下》造成的影响,远远超出了它的教育意义,甚至起到了反作用。这是一部有良心的作品,但是,它不一定就是好的作品。它就像一股泉流,刚开始的时候很清澈,但是,进入城市道路,很快就被污染了,虽然还在流动,但是已经没有了原来的清澈。一部好作品应该像山间的流水,不受外界任何干扰,默默流动,自然清澈。
从电视上看,雾霾最严重的还是北京、上海、天津、郑州、济南等大城市。这些城市人口密集、烟囱林立、工厂众多、机动车云集。一个十几亿人口的国家,资源再分配和优化,城市密集区和农村相对隔绝,在所难免。于是,才有了所谓“城市病”,“大城市病”。
对于雾霾治理来说,最有效的方法,还是让大城市慢慢消化掉存在的问题。大城市要有大城市的作为,小城市也要有自己小城市的规划。小城市往往雾霾不太严重,甚至空气质量有时优于大城市。一味跟着大城市的步伐,未必是科学的做法,未必会取得好的效果。于是,才有了所谓“特区”,“特区”其实不在地域,而在政策。
治理雾霾是一场持久战。“22”所指的第二个“2”就是指用两年左右时间,基本建立中国大气污染防治体系和机制。这个“体系和机制”,就是“持久战”的“最高指引”和“最终成果”。机制解决了,体系和能力就具备了,雾霾治理的持久战也就迎来了胜利的结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