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行恒属于什么?
先秦典籍中有很多关于五行的记载,但很少出现“行”字,多单论金木水火土,或金土木水火,或金火水土。 《尚书·洪范》: “五行:一曰水,二曰火,三曰木,四曰金,五曰土。” 金木水火土是五行的初始形态,也是后世的本元之物,因此汉代以前,五行往往是指这五种物质。 如《庄子·秋水》言:“彼所利者,生于彼;此所利者,生于此。”所指就是金木水火土。
战国末年出现的《史记·律书》中第一次出现了“行”的概念:“凡阴阳之气,顺乎五常则受岁福,逆之则受岁凶。”这里的“行”显然是指风气、气候等运动的形式和规律。 但这样的“行”仍然不是后代的“五行”。
西汉初年的《淮南子·天文训》有:“水为阴,火为阳,木复为阴,金又为阳,土则为阴阳上下。”这里把金木水火土看成是阴阳的二重性,即土既是阴又是阳,而水和火既非阴又非阳。 这样的阴阳观念一直到宋朝还在影响人们对五行的理解,宋程颢曾说:“天道尚阴阳刚柔,地道尚金木水火土。”(《河南程氏书简》)。
至迟在汉唐之际,人们已经习惯于用阴阳来解释五行的属性了——这无疑是受《易经》阴阳范畴的影响。 东汉王充在《论衡·物势》中明确阐述了这一思想: “夫金木水火土,五行之本也。人之出生,由于五行。木气发者,遇土而捷;金形见者,逢火而辉;水性流者,得土而静;火形明者,得水而幽;土形安者,得木而高。” 从此阴阳五行成了中国传统哲学中最重要的两个概念之一,并广泛用来解释自然和社会的各种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