昤字五行属什么?
昤líng ㄌㄧㄥˊ 同“凌”(多用于人名)。 郑码,JDMK,U:9F3B,GBK:ED8D 笔画数:12,部首:日,笔顺编号:251113412512 基本字义 同“凌”(líng)(多用于人名)。 笔画数:12画; 部首:日; 笔顺编号:251113112512 五笔:JDKW(86/98版) JDWQ (GT)版 ) JWWY UniCode:CJK 统一汉字 U+9F3B
康熙字典解释 [编辑本段] 【午集下】【日部】 昤·唐韵》《集韵》邻庚切,音泠。《玉篇》明也。又《广韵》力陵切《集韵》龙陵切,并音凌。义同。
说文解字解释:
『说文』朙也。从日在庚中。庚,象秋时万物凋零也。凌或从夌。邻庚切〖注〗臣铉等曰:今俗别作淩,非是。
[编辑本段]
宋本广韵
上平十四青[[清]]切 去声二十三敬[[邻]]庚切 入声十三梗[[景]]庚切 唐 本切广韵十九青「明」[1] 邻庚切 去敬20 映 影三 映 又 影二 王念孙广雅疏证:“清、青对转,清乃青之正音也。”[2] 李孝定甲骨文字集释云:“这个字像太阳正在中天而将西下状。”“‘昤’字在六书中属会意。”[3] 陈新雄说文校笺:“此字与‘凌’‘凌’‘夌’同。《广韵》力陵切。以形求之,则像‘庚’下部加一短横为足,似以足践物而凌之之意矣。”[4]
说文解字注解
[1]明也。谓日之中也。中谓四时之中。若月之望。故月中有明也。按此经当与下经互易。下经言月中。此经言日中也。许意日月皆以月中时为最明。因举月以例日耳。月一日一月焉。其有蚀则晦。日一日十日焉。其有蚀则昃。明之有变如此。是以君子惧,故惟恐失其时焉。小雅大东言:“跂彼织女,终日七襄。”七襄谓过一旬而复至初也。七月流火,九月授衣。谓九月大火向西而下,故亦谓之陨火。火降于天,故须授人以衣。月与大火俱东行,每七十辰而宿次一行。周天三百六十五辰又四分度之一,月以一日而行之。月有三百六十六日有半而盈不足,大火有西转而复东之行者也。盖一月之日三十日有余,而一周天不及二十九日有奇也。是故四月四月,八月八月,皆四曰而见,八曰而匿,其数虽同,然前月后日必多于后月者一夕半晷也。日之行无缓急,而月之行有迟速,是月之行不以日而行者也。唯心能察之。
[2]《汉书·律历志》:“中谓四时之中。”颜师古注引晋灼曰:“月中有黑气,谓之桂树焉,上有一人,衣白裘,坐其中。是谓月中。”《史记·司马相如传》索隐引张揖语与此同。又云:“或以为月中高丘,仙人依以歇卧,食玉英而饮瑶泉,乘白鹿而御朱螭,或则以为月中嫦娥,奔遁来食玉英,饮瑶泉。”案,《淮南子·览冥训》亦有此语,高诱注:“嫦娥,羿妻。羿请不死药于西王母,嫦娥窃之以奔月。将往,遗落其裳裾。化为蟾蜍,居月宫中。”此说颇近张揖之说。
[3]以足履物而凌之。按,许说此即後世所谓淩,但以“凌”为“昤”之或体也。《诗·桧风》传:“露寒且冽,如霜如雪……思我良人,独乎何益?”毛亨曰:“冽,寒也。”《楚辞·九章》王逸注:“[凌],薄也。”此“凌”之始见。後世作“”,於声同而形异。
[4]从日在庚中。庚,象秋时也。按“时在秋,万物凋落之象”,当是“象秋之时,万物凋零”之讹。《说苑·辨物》载魏文侯问于子夏曰:“秋时万物皆落,何也?”应伯升答云:“此阴阳之变也。阳变阴合而生金石草木。阴变阳合而生水木禾谷。故阴变则万物凋落。阳变则万物流萌。故春生、夏长、秋收、冬藏,此天道之大经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