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的五行属什么?

苍丽妮苍丽妮最佳答案最佳答案

五行的本质是什么? 《尚书》孔传:“五行,五常之五行也;言人之性,有五常之性,乃能成其五行。” 这是中国最早的关于五行的理论,把五行和人联系了起来,认为人是具有五行的(其实应该说五脏,中医的五脏是属象的)。 那么这里就引出了关于五行另一个问题:它们到底是属性还是事物本身?也就是说是先有了金木水火土还是先有了刀枪棍棒球? 现代很多人都知道世界上的元素只有102种,然而这102种元素到底是不是世界上所有的物质呢?不是!因为还有原子序数(质子数)为53和85的两种未知元素(Ununbium和Unbeccium)没有发现,当然不可能有这些元素的化合物。所谓的五行只是五种性质或作用,而不是具体的事物,它类似于阴阳这样的抽象概念而非具体的寒热。

从上述《尚书》里的这段文字里可以看出,五行是五种行为或者功能的概括,它们是抽象的,并不是指具体的事物。 后来儒家的五行学说把五行与五种德行联系起来:仁、义、礼、智、信。

五行是怎么被确定下来的? 金木水火土这五个字怎么来的?根据《尚书·洪范》载,武王伐纣胜利后,姬发询问箕子周朝的国运,箕子给姬发分析了五行的关系,说了这样一段话: “皇极,丕显,厥配昊天。祗承于帝,聿怀多福。乃惟其终,俾克绍庭。允迪刚克,实殷先人。何慎戒之,庶维后贤。思永,允德惠继嗣。钦哉,恭兹五行,惟纳言。乃命典乐,阐扬善音,致和声于五德。以佑厥后。岂惟殷士,元吉曜皇。既受多福,宣昭令德。” 这段话的大意是说:有仁德的人才能拥有土地,有智德的人才能统治人民,有恩德的人才能得到臣民的爱戴,有信德的人才能使国家兴盛,有义德的人才能成就大事。所以,建立国家的时候应该把这五种德行作为选择国君的标准。

祝雪彬祝雪彬优质答主

在形音义三位一体的汉字文化体系中,要探寻“维”的文化内涵,首当从字形入手。

“维”字在甲骨文中首次出现(见甲骨文“维”字甲、乙、两形),字形以“絫”(音雷)为基。在甲骨文中,字形“絫”是一个会意字,从爪,从纠,从圭。按《说文》解释“爪”者手也,象征抓取的力量;“圭”者测日影的石,象征方向;“纠”者合绳,象征联结。三者综合,故“维”取“纠”字之形声为“维”,表示“合几道绳相纠牵某物也”(许慎《说文解字》卷三下“纠”字注),引申为维系、维护,也就是在多方绳索的牵引、纠合、规范下维持稳定的态势,如《诗经 小雅》中“上帝甚神,无自仍也。无自浸自,维命不迈” 一句中“维”字的使用就体现了这种“纠合”、“制衡”之意。

从“维”字的字音、字义特征我们也不难体会到它所蕴含的深厚文化底蕴。首先,从字音上看,“维”字的发音在“v”这一音节中是阳平声调的,这在中国汉字中比较少见,而阳平声调又与古代汉语中的“平声”相似,因此“维”字的发音有平和、安宁的意象。

其次,从“维”字的字义发展看,《说文解字》将“维”字解为“车盖里绞也”,也就是维持物体处于稳定状态的一种纽绞。《尔雅释训》中释“维”为“常”,在表示时间的永恒与空间的常在这一基本意义下, “维”字又具有普遍性,也就是“常然”的意思(见《尔雅释训》及《诗经》中“维其有之”、“维其尤”之例)。《诗经 小雅 四牡》中有“王命南仲,往城于方,出车彭彭,城于黄河。今日之事,何不日蹙。今尔不如此,我部署将独。嗟尔小子,无我然也。维子之仇,亦予之食”,诗句大意是劝诫从将要关心部下,体现了“维”字“纠合、维持”的内涵。

《周易》对“维”字的使用体现了“维”字最原始的字义“维也者,维系、束缚、纠合、保有、维城也”,如“维永乃丕图”(《周易》坤卦文言)就是希望人能长久地保持宏伟志向。《周礼》中对“维”字的使用体现了“维系、保持”的含义,如“三曰邦维,以举废州县”(《周礼·夏官营都》),“四曰宫维,以辨序典刑”(《周礼·秋官司寇》)。在先秦诗文中对“维”字的使用有286例,其中44%的“维”字用在了句中,“维”字在古代汉语中是一个常见的“助词”或“语助词”。例如《诗经 大雅 常武》中“四国是皇,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于蛮于夷,于啸于歌”,其“于皇”即“维皇”,“于夷”即“维夷”、“维啸”,“维歌”,“维”字起到了引出下文内容的作用,而这些用法在现代汉语中已不复存在。

我来回答
请发表正能量的言论,文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