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五行到底属什么?
“玉”字,在东汉许慎的《说文解字》中有的解释是:“润泽而温,仁之方也。礼之以玉作六器,以礼天地四方,谓圭璧琮玺,仁之方也”。可见,“玉”的本义就是美石。至于颜色,汉代的文献资料有记载“五色玉”——青、黄、赤、白、黑。而晋代张华著的《博物志》中有关于玉颜色的更为详细的描述——“苍、灰、碧、白、黑,五色玉。青如苔色,绿如瓜皮。黑白次第相分,苍润莹彻;碧色为绿,如葱心,谓之翠。”“青如苔色”的青色玉,应该就是现在的蓝绿色玉。
古人对于玉的颜色是非常崇尚的。据闻一多先生考证,古代“玉”字的写法,上面的点代表的就是红色。可见,红色在古代是被认为是“玉”的一种。这种思想可能来源于红山文化对龙的图腾刻画成“红龙”。古代用“玉龙”来指代玉石做的龙,用“玉色”代指玉石的颜色…… “五德附会”以后,古人又用“玉”的德性来附会各种自然现象——如水玉、雨玉、雾玉等。这种现象,被清代学者严可均指出:“古人但言玉,不言水玉。‘水’字疑后人所加。”所以,今天的“水晶”在古代属于“水玉”或“雨水之玉”,而今天的“玛瑙”在古代,属于“火玉”或者“红玉”。这是由于古人把矿物颜色与五行相配而得出的结论。
玉之五德与五行属性:玉有五德,润泽以除烦怒,廉洁以方威,不挠以宁正气,五德具备了金木水火土五行之属性,按中医养生则五行归一太极阴阳平衡正旺,人体的气血疏通,循环流畅,“气和津充、合而致神”,达到祛病健身延年益寿之功效。古曰:“佩玉长寿”此之谓也。
玉之五色为五行所对应,按传统五行理论,五色为青赤黄白黑,五德为仁义礼智信,五音为宫商角徵羽,方位为东南中西北,动物为龟龙人虎马……五德为玉的五大品格境界,按中国传统以德修身的伦理精神,玉是德之载体而成为人的化身:
一、 仁:
玉佩德一曰重。重是分量重吗?表面是,实质不是。而是指所承载的责任重。玉佩要常挂于胸前,不离身体,寓意人要时时刻刻带着它,用它来时时约束自己,警告自己,提醒自己,激励自己。做人做事要重千钧,要牢记自身的责任,要以身作则,要用自己的人格魅力去感染所周边人,潜移默化周边人,从而达到“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的效果而引领大家同趋正道,共同进步。这种品德就是“仁”。以仁待人,以道义容天下人,以胸怀容天下事,和气、平和、温润、有气场、仁慈、博爱、兼收并蓄、有张力而使天地和融。
二、 义:
玉德二曰(左“王”右“旦”音为‘玩’)。是说玉佩要经常玩触于肌肤,让人始终有肌肤之亲,要经常感受它所带来的触感,其细腻、光亮、温润、光滑的特色会带给你一种愉快舒适的心情。这种感觉就是愉悦的境界——“义”。 义字本意就是用我们的内心感受天下的“人之常情”。玉德的“”,就是让我们以这种愉悦的心情去享受我们的人生,享受我们的生活。要珍惜亲情、爱情、友情、同志情、人世之情,以情去对待我们身边的人,以情去对待我们的生活。用情感去打动人、化解疑虑、增强信任度。这样就会使情感与理智相结合,从而使各种情感发挥到极致,更加深入人心,使我们处世更加游刃有余。玉文化“尚功亦尚情”,做事要理智,做人要重情义。这样就会使我们的处事既有“仁”之品格又会“义”字纵横天下。
三、 礼:
玉德三曰必有文章。玉有各种形态,每种形态的玉佩都有其特点,都有其用途和用处,都有不同的内涵和寓意。佩戴玉佩就是要彰显出人的风格,就是要昭示出人的个性,就是要用玉德去规范人的行为,就是要用玉文化中所特有的礼仪规范去约束你的自身。从玉佩的用玉、雕工、图案到佩戴的方法、佩戴的部位到礼仪礼节等都有其规矩,都有其道。这说明做事都要守规则,都要守规矩,都要有制度,都要讲风格,都要彰显个性,都应“各得其宜,各得其好”,都应各安其位,各守其本分,都应互相关爱。玉文化主张仁爱、礼仪、和平、祥和、和美、和谐等,都是讲究“礼”,都讲究“和”。和是一种和气,“和也,然后能和”,只有内心和谐才能与外界达到和谐;和是一种和美,和美是人生追求的至高至善境界;和是一种祥和,是追求家庭和谐、朋友和和美美、社会和平。这都说明玉文化有厚德的文化积淀,有博大深远的品格,有宽和博爱的精神,有海纳百川的器量。这“三曰”,既是规范我们的行为礼节,也是在规范我们做事、处世的方法。
四、 智:
玉德四曰其声舒扬。佩戴玉佩走路时,佩饰上的玉器相互碰撞而发出清脆、悦耳、和谐、悠扬的响声。这种声响在古代就代表具有正直、有文化素养的人所特有的风格。古代有“足音跫然”和“空谷足音”成语,说听到这种声音在杳无音信之地就感到欣喜。因为有学问、道德高尚的人,处世光明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