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份怎么用五行表示?
五行的出现是在公元前7世纪,而孔子成书于战国初期,那么“五行”一词的出现至少也就在此时期了。 孔子的弟子记载的《论语•季氏》中有这样的文字:“故行夏之时,乘殷之辂,服周之冕,践土会盟,诸侯稽首。”
这里的“行”指的就是行为、做法的意思。“行夏之时”就是行用夏朝的历法(建寅月为一岁之首),“乘车”是指坐商的车子(商代是乘马而行),“服周之冕”指的是戴着周朝天子的礼帽(冠),“践土会盟”是践土之盟的简称,发生在春秋时期的晋国和卫国之间,“诸侯稽首”是指诸侯们磕头拜见周天子,这里面有“夏时”“殷辂”“周冕”等名词出现,说明在春秋战国时期,人们已经普遍认同并使用“五行”的概念了。
其实“五行”的说法早在夏商周时期就已经出现了,只不过那时候没有形成系统理论,只是一种朴素唯物主义的观点罢了。比如商代的甲骨文已经有了对“五行”的解释——土、木、金、火、水。这个解释显然是与现代科学相对应的土、金、水、木、火,而不是夏的建丑月为岁首(斗转星移),也不是商的建亥月为岁尾(以终月为岁首)。但“五方”的概念是存在的,而且一直沿用至今。 关于五方的说法就多了,比较靠谱的应该是《礼记·月令》中的描述:中央土,其色黄;东方木,其色青;南方火,其色赤;西方金,其色白;北方水,其色黑。
金木水火土在中国古代不仅是五种元素,更被引申为五行。古代人们运用五行相生相克原理来解释宇宙万物的形成和变化。“五行”学说认为宇宙万物,都是由木、火、土、金、水五种基本物质的运行(运动)和变化所构成。它强调整体概念,描绘了事物的结构、属性、运动、变化以及相关事物之间的更行关系。五行学说以此阐释自然万物的发生、发展、变化及相互关系。它认为宇宙间的一切事物都是由木、火、土、金、水五种物质所构成的,而同时,宇宙间的一切事物又都可以根据这五种物质的属性来加以归类,这就是五行归类说。既然如此,则要分析和研究任何一种事物时,就都可以用木、火、土、金、水的内部关系和相互关系来说明其产生与变化。
五行中木、火、土、金、水五元素分别用四种颜色和一个名词来表示,它们分别是青色、红色、黄色、白色和黑色。“五行”是中国古代哲学家对世界本源的一种认识,属于朴素的唯物主义。《尚书洪范》篇解释五行说:“五行,一曰水、二曰火、三曰木、四曰金、五曰土。”《尚书》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古籍之一,由汉代经师们整理编纂而成。可见,“五行”之说,当产生于汉代或更早。古人把“五行”称为五材时,特别强调“土”字。这是因为包括“土”在内的金、木、水、火等,都是古代先民进行生产活动必的有用之物。人们为了生存,必然同五材发生最密切的关系,因而在想象世界时,很自然地把这些最熟悉而且离不了的东西作为世界本源。
其实五行更被人们所熟知的是它可以用来预测人和事。其中最广泛也是流传最广的就是运用五行来表示时间,包括年月日时。其中年干包括甲、丙、戊、庚、壬五个天干,其对应的五行分别为木、火、土、金、水,月干则包括乙、巳、己、辛、癸五个天干,其对应的五行则为木、火、土、金、水。那么在计算时则可以用大月建顺数和小月建隔位逆数来表示。所谓大月则指每月天数为奇数的月份(即农历一、三、五、七、八、十、十二月),在用大月建顺数时,比如甲子年的正月初一是甲戌,那么则由甲戌开始按十二属相顺序往后数,到二月初一即进入的第二个月,故而二月初一即为乙亥,由乙亥开始按十二属相往后数即为二月建,如此类推。所谓小月则指每月天数为偶数的月份(即农历二、四、六、九、十一月),在用大月建顺数时,比如丁丑年二月初一为癸亥,癸亥即为小月建,那么三月初一为的建就是由癸亥开始按照十二属相逆着数到壬戌,故而三月初一为壬戌,如此类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