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有多少王府?
说起这京城的“王府”,那可真是说不完、道不尽。 先说明朝的亲王王府吧。明初,诸王“皆有大城曲池,台榭之盛,侍从之繁,远过汉唐”。(《明世宗实录》卷54)这里说的“大城”就是藩王国都的城墙和大宫城之间的居民区以及附属建筑的总称。《周礼·考工记》有曰:“王城方三百里。”郑玄注:“方三百里者,五畿之方五百里矣。”五畿即全国东西南北中五个京师及其附近地区。也就是说,明朝亲王国的“大城”规模相当于当时的首都及京师周围五百里的地区。这样庞大的居住区,当然需要很多的人力物力来修建和维持。
明代藩王们享受的这种优渥待遇到了万历中后期遭到了前所未有的打击。随着“国用不足”(《明神宗实录》卷272),朝廷开始减少对宗室成员的财政支出,规定“外藩郡王,月饷银不过二三千两;亲王千岁,岁支白银十二万两,公侯伯三年一易,监生岁支三千两,进士二百两”(顾炎武《日知录》)。
到了崇祯末年,国库空虚,朝廷连皇族都养不起了。李自成攻陷北京后,崇祯帝自缢于煤山,李自成手下刘承恩在崇祯尸身旁发现了一个用金子制成的牌子,上书“孝慈皇后”(南明永历二年,即清顺治五年,公元1648年)。原来这是宫中太监偷偷献给崇祯的,想以此维持帝王的生活。而当时朝廷没钱,于是决定把各藩王名下的土地收回并加以拍卖,用来填补财政亏空。
康熙年间,朝廷又对宗室人员进行了第二次缩减。雍正即位后,为了培养皇帝的权威,同时减轻财政负担,又制定了旨在压制满汉贵族的政策。他首先拿宗室开刀,在圆明园建立了织染局,专事生产皇室所需的各种纺织品,从而减少了宗室成员在经济上的依赖。雍正在位时期对宗室成员进行了一次大规模普查,将那些无功无过的子弟一律降爵,以振作皇家威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