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现在几点了?
2016年7月1日上午9点45分,我离开了位于北京海淀区上地信息路的国际技术转让中心(BIC),前往新址首都科技园区,该中心将于11月底搬入。 下午3点半抵达新大楼,在一层大厅登记后乘电梯到二层,经工作人员指引来到四号会议室。 这里就是《京都协议》的签署地。
二十多位来自各方的代表坐在大会议室里。气氛有点尴尬,人们相互认识一下,简单介绍各自机构的情况。 会议主持人是联合国气候变迁研究联合组的秘书长,他首先对《京都协议》的内容进行解释和说明。
接下来中国代表发言。他首先介绍了《京都议定书》签署的背景情况,然后阐述了关于碳市场的一些理念。他说,碳价是一个宏观调控的问题,需要进一步研究;目前各国所采用的减排措施中,有些是有法律约束力的,有些则是基于自愿的。通过市场机制来减排的确是一个值得探讨的方法。但是,如何建立这个市场、如何进行交易,都是需要深入研究的。
接着美国代表发言。她说,美国当初没有签字的原因是,《京都议定书》对于发达国家强制减排的规定是不合适的,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责任义务不对等,因此美国拒绝签字。她同时表示,美国将秉承应对气候变化的态度和精神,积极寻求双方均能接受的解决方案。
会后,各国的代表分别就自己关心的问题向中方的代表提问并听取解答。有问《京都议定书》对于发展中国家带来怎样影响的,也有问什么是碳市场的以及如何运行的。
我的问题是关于中国的碳排放权交易市场。我问,根据《京都议定书》,发达国家限制发展中国家的增长空间,这种做法是否合适呢?为什么中国愿意接受这样的条款呢?
中方的代表委婉地笑了笑说,“C-EEP”(注:此处的EEP是指中国绿色经济计划,C-EEP是中国政府设立的专项基金,用于支持绿色技术和新兴产业的发展,其中包括应对气候变化的技术研发。)是个好事,我们很欢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