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的五行是什么?
“五行”一词最早出现在《尚书·金滕》中,原文是: “越若兹者,既乃辰哉,天命降监,下民有极。于时中义。不王不帝,不虎不狼。” 译文:像这样以后不久,就将是丙午和丁未日了。上天会降临观察,万民都有限度。那时就会合乎正道、不王(称王)不帝(称帝),不像老虎与豺狼那样凶残。 这里的“五行”并非后世理解的五种物质,而是对君王道德要求的比喻。把天子比作土,土在四方之中,所以叫中心;土能育万物但不占有,所以说是中庸;土既能生木又能克水,所以是不偏不倚。其他三行也是这么比喻的。
到了西周末年,周幽王宠幸褒姒,为博美人一笑,点燃了烽火台,各路诸侯以为西戎入侵,纷纷前来支援,结果发现原来是为了戏弄他们。这下各国诸侯再也不相信周天子的命令了。于是周朝开始衰落。 在这个背景下,出现了《吕氏春秋》这样一部杂家著作,其核心思想之一就是调和阴阳,恢复社会平衡。而“五行”理论正是在这样的大背景下一经提出,便立刻被用于诠释宇宙和社会结构。
《吕氏春秋》中是这样解释五行的,它认为万事万物都可以归入其中一种属性,例如水、火为阴,金、木、土、气为阳;木为仁、木为恩等等;同时又将自然现象和人文现象联系起来。比如春天为仁,夏天为恩等。总之,世间没有一物不是五行所包含的。 所以我们可以说,五行虽然是从上古时期流传下来的观念,但它的真正形成却是在西周末年,也就是大约在公元前8世纪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