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是什么五行?
一,五行学说的建立过程及其本质 古人根据生活中不同的体验,将世界上的一切事物概括为五大类,即“木、火、土、金、水”,并赋予它们以五行的属性。这种用五大类事物说明一切事物的朴素唯物主义方法,就是五行的来源。 关于五行的属性,在战国时期已经形成了固定的观念。《尚书·洪范》记载了周武王的弟弟箕子向武王讲述“五行”及“五常”(仁、礼、信、智、勇)的内容: “五行:一曰水,二曰火,三曰木,四曰金,五曰土。水日润下,火日炎上,木日曲直,金日从革,土爰稼穑。” 这里的“五行”与现在的“五行”含义已经完全不同了,而是一种阴阳的概念,且把阴阳概念寓于五行之中。
到汉武帝时期,董仲舒为了神化西汉统治的合法性,特意将五行中的“木”“火”“土”配属给汉王朝,称“土德”、“木德”和“火德”;又根据“五行相生”的关系,认为汉朝应是土地深厚而文明昌盛的朝代,应当继续发扬光大的时代。 而“金”则属于西方辛、酉、申等七政之一,“水”则属于北方壬癸亥子等七政之一,这两种元素是有形有象的,因此也叫“有形之水”和“有形之火”。
“有形之水”和“有形之土”关系密切,古代称土木、土木上下之分。“有形之火”与“有形之水”则是相互制约的,两者之间的关系可以用“既济”或者“未济”来表示。 以上所说的都是阴阳学说中“阴”的五种物质状态,对应的还有“阳”的五行——金、木、水、火、土,这里“土”的意义与“五行”完全一样,只是不是“五行”中的“常数”而已。
关于阴阳五行的性质,《黄帝内经》有这么一段论述: “故智者之养生也,必顺四时而适寒暑,和喜怒而安居处,节阴阳而调刚柔,如是则僻邪不至,长生久视。法乎自然,此养生之道也。” 二,五脏与五行 人体五脏中的肝、心、脾、肺、肾分别对应着木、火、土、金、水。
中医理论认为,人与自然界的阴阳变化是息息相关的,天在上为阳,地在下为阴,人处于中间,只有保持阴阳的平衡才会健康无病。如果这个平衡被破坏了,比如说夏天热到了极点,冬天寒冷至极,春天草木发芽很快,而秋天却是落叶纷飞,人在中间就容易生病了。 人是自然界的一个组成部分,自然也受到自然界阴阳变化的制约。中医用阴阳来解释人体的生理功能,用阴阳来指导人体的病理变化。而且人的五脏六腑的阴阳变化与自然界的阴阳变化也是相对应的。
《黄帝内经·灵枢》有这样一段话: “心者……其充在血脉,其华在面,其汁液(指汗)发肤。肝者……其充在筋,其华在爪,其汗血(指鼻涕)发肤。脾者……其充在肉,其华在唇,其汁油(乳汁)。肺者……其充在皮毛,其华在毛,其汗血。肾者……其充在骨,其华在发,其汗气。” 所以五脏的阴阳五行亦同自然界一样是在不断变化着的,而不是一成不变的。
在正常的情况下,如果季节的变化、昼夜的交替我们没有适应的话,体内阴阳失衡就会生病。同样,我们如果不懂五行生克的道理,违背自然的规律,也会使五脏阴阳失去平衡而致病。如《黄帝内经·素问》所说: “智者之养生也,必顺四时而适应寒暑,和喜怒而安居处,劳逸有度,如是则病远离人矣。” 相反,如果我们掌握了这一常识,懂得顺其自然,适时而为之,就可以健康长寿。